11月27日上午9点,北京二十一世纪饭店门前的马路上,枯叶被寒风吹得漫天飞舞,然而,坐在饭店会议室的长桌旁,阚治东的心里却热乎乎的。年过不惑的他现在是中国最大的创业投资公司总裁,被誉为“中国B股之父”。他是专程从深圳赶来参加“第三届全国青年归国研修生会议”的。若没有20年前那次机遇,阚治东可能还会为每天的闲暇时间如何度过而烦恼,但现在,他的生活变得超乎想象的充实和丰满。
1987年,阚治东作为全国青联派遣的第五届研修生,开始了一年的留日生涯。
他选择的研修课题是证券,对口接收公司是日本的蓝泽证券。
研修期间,阚治东先后在公司本部的股票部、债券部、证券情报部、电脑部等多个部门学习各项业务的理论知识和具体操作方法。此后,又在大阪、名古屋、清水等地的20个分公司实习。
那段时间他跟随公司的证券经纪人,走街串巷,熟悉日本证券经纪业务运作过程,在熟悉客户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人脉,也了解到作为一名证券经纪人的艰辛。
在东京证券交易所,阚治东目睹了1987年世界性股市暴跌“惨不忍睹”的一幕,他永远忘不了那个“黑色星期一”带来的震撼。
“研修的最后一个月,我是在东京日本桥附近的证券图书馆度过的。”阚治东回忆说,那一个月里,他查阅了大量日本证券市场的发展资料,去了解日本证券市场发展史并撰写研修报告。
至此,阚治东与证券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回国后,他被派去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担任副总经理,主管证券和投资业务。利用在日研修期间积累的经验,他积极推动公司证券营业部的发展,此后不久便组建成上海申银证券公司,并担任总经理,参与了中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各个发展阶段的工作。
最让阚治东骄傲的事儿,还数他领导申银证券公司书写了中国证券发展史上的无数“第一”:主承销了共和国第一张A股和B股、第一张金融债券,开设了第一个证券交易柜台,编制了国内第一个股票指数,完成了全国第一例证券行业合并案……
有一年,阚治东去日本开会,抽空又去了蓝泽证券公司。蓝泽社长特意带他到公司营业大厅,向当年一起共过事的员工介绍:“阚先生,大家都认识吧?他现在是中国最大的证券公司的社长!”
“哇噻”,一张张吃惊的脸出现在阚治东面前。“几个曾与我住过一栋宿舍楼的青年职工,怎么也不明白,几年前对证券市场知识一点不懂,还要拜他们为师的阚先生,怎么转眼就成了中国最大证券公司的社长了?”说到这儿,他得意地笑了。
“通过研修,我真正了解了证券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蓝泽证券也通过接收中国研修生,接触了解中国证券市场。”这次会面后,阚治东的公司与蓝泽证券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在日本发了几期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取得了很大成功。
20年过去,每次想起那短暂的一年,老阚都要感慨:“真是一年研修,终身受益啊!”
这般人才,这般际遇,还有很多。正是从这些团中央、全国青联派遣的研修生当中,走出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各个阶段急需的优秀人才。
翻开全国青年归国研修生的《同学录》,上面记录着这样一些名字:
重庆公路局局长乔墩,因为姓名谐音,他总爱戏称自己“天生公路命”。
交通部总工程师周海涛,亲手在中国地图上描绘出纵横发达的公路线。
大连商品交易所总经理刘兴强,从团广东省委副书记,一转身成了中国“期货大王”。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第二设计所所长李海南,站在长安街任何一个路口,原地360度转身,都能看到他参与设计的痕迹。
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人们也许很难想象上世纪80年代初走出国门有多么艰难,刚刚起步的改革开放对各类国际型人才的渴求有多么迫切。中国国际青年交流中心主任邓亚军回顾起1980年,第一批82名工农业青年技术和管理人员赴日深造,开启青年研修生事业的历史篇章时,眼里满含深情。“当时是在邓小平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加上一批日本友人的帮助,团中央、全国青联的老领导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为大批优秀青年打开了赴日研修的大门,使他们获得了出国深造的难得机会。”
经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先后有6000多名优秀青年出国研修培训学成回国。广大研修生把从国外学到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取得了令全社会注目的骄人成就。有110多名研修生成长为司局级、省部级领导干部,有200多名研修生成长为外事管理、外经外贸、对外交流机构中的主要领导和业务骨干。据不完全统计,在归国研修生中,有近六分之一的人成为各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干部;有七分之一的人从事科研工作,其中有近150名教授、专家;有500多名研修生担任企业领导;还有一批研修生创办了民营企业。绝大多数的研修生都成长为所在单位、所在行业、所在部门的骨干力量。
邓亚军介绍,未来五年中,还将有1000名青年人才有机会赴国外研修学习,重点培训老少边穷地区的青年技术和管理人员。培训内容围绕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等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促进国际合作。另外,在工作中还将创新培训形式,把“请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邀请外国专家来华讲学,为更多青年参加培训创造条件、提供机会。
事实证明,青年研修生事业,是一个可复制的“人才培训”样本。
发布者:ws2015
来源:研修班网本页网址:http://yx.china-b.com/yxzx/20090212/51820_1.html声明:我方为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者,本文来自于网络,登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若我方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反馈,我方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