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故里虽然不在河北,但他与燕赵、与燕赵文化的缘分却很深。就思想渊源而言,曹操外兵内儒的思想与燕赵大思想家荀子的思想有着继承与被继承、吸收与被吸收的关系;从地域看,曹操成就霸业是以统一了包括现在河北在内的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为基础的,他在远征乌桓的过程中自西南而东北穿越了燕赵大地,在被封为魏王后大力营建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作为其王都,可见燕赵大地对于曹操而言是何等的重要;就文学风格而言,以曹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团所创造的建安文学直接孕育于燕赵文化中,而曹操诗文所体现的刚健清新、古直悲凉的诗风,又使燕赵文化的重要品格———“慷慨悲歌”得以进一步充实和发展。
思想之缘
荀子(约前313-前238),亦称荀卿,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赵国人。他以孔门儒学为基础,批判地吸收了各家学派之长,形成了“荀氏之儒”。他的思想包括修身、治国、用人、外交等许多内容,凡此种种我们都能从曹操身上找到荀子思想的影子。但荀子对曹操影响最大的还是其“隆礼”、“重法”的政治思想。
荀子以礼为修身治国的最高准则。荀子所讲的礼已经被他灌注进一些法的成分,与孔子所讲的礼有所不同。荀子所讲的礼不仅指礼节仪式和礼貌,更重要的是他把礼看成是道德生活和社会政治生活的最高准则。他认为,执政者遵循礼就能得天下,不遵循礼,就要亡国。荀子主张“隆礼”的同时还“重法”。他吸收了早期法家的思想,主张“礼治”与“法治”并举,强调执政者应从礼义教化和刑罚两方面来治理国家。
曹操处于儒学体系在汉末社会背景下重演、选择和变异的过渡时期,其思想正是儒学这一变化过程在此时代的投射。虽然曹操对前代思想有着广博的摄取,但其基本思想属于儒学范畴,真正深入其骨髓,造就其“刚健”、“日新”、积极有为一生的,是儒学“面向现实改造环境的外在性格”和“隆礼”、“重法”精神。正是源于这种思想的牵引,曹操由一个名微言轻的士家子起家,以弱为强化乱为治,遂成一代霸主。
曹操与荀子的思想渊源可谓曹操与燕赵文化的第一缘。
地域之缘
曹操与燕赵的地域之缘体现在他克平四州进占河北、远征乌桓以及营建邺城三件事上。
首先是克平四州进占河北。曹操于建安元年(196)迎汉献帝于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的几年间,占据了黄河中下游以南直至徐淮的大部分地区。此时黄河中下游以北的幽、冀、青、并四州已经掌握在袁绍手中。建安五年(200)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展开大战,曹操取胜。官渡之战失败后,袁绍病死邺城。曹操又用了五六年的时间先后平定了四州。如此,几乎全部的燕赵大地就处于了曹操的执掌之中。
其次,远征乌桓。建安十二年(207)初夏,曹操率大军从邺城出发,长驱北上,远征乌桓。他们过易县(今河北雄县西北),到无终(今天津蓟县),上徐无山(今天津蓟县盘山),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一路开山填谷,途经白檀(今河北承德西南)、平冈(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及鲜卑人的居住区,向东直逼蹋顿的大本营———柳城(今辽宁朝阳南)。蹋顿与袁熙、袁尚兄弟仓忙应战,大败,被杀,曹操获胜。从柳城班师时曹操走的是南线,取道今辽宁绥中与河北秦皇岛、昌黎一带。途中曾赋《观沧海》等诗篇记其事。曹操率军远征乌桓,从西南而东北基本穿越了今河北全境。
发布者:ws2015
来源:研修班网本页网址:http://yx.china-b.com/yxpl/20090210/7764_1.html声明:我方为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者,本文来自于网络,登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若我方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反馈,我方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