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龙网
咨询热线: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修班 > 课程研修班

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研修班网    yx.china-b.com    发布时间:2015年02月02日    来源:育龙网
根据学校教育硕士培养方案精神,特制定教育科学学院培养方案如下:一、培养目标1、经过3~4年的培养,成为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较高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中学、中师教师和中学的管理人才。2、具有较宽厚的文化基础,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及学科教学的专业知识、教育教学法则、技能技巧和管理知识并正确应用于实践。掌握科学研究方法,能写出有一定质量的教学研究与改革的科研论文。3、借助字典能较顺利地阅读外文文献和专业书籍。4、身心健康。二、专业设置目前我院教育硕士专业暂设教育管理方向。三、培养方式与年限1、培养方式:在职攻读。2、年限:学习年限3年半,主要利用七个寒暑假进行授课和指导论文。前2年以课程学习为主,第5个假期开展学位论文工作,进行论文开题报告,第六个假期进行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学位论文答辩在第四学年上期五月份进行,六月完成学位授予工作。第5、6个假期适当安排选修课。每个假期集中面授时间不少于5~6周。在职攻读学习总时间不超过4年。四、课程设置课程分公共学位课和选修课,公共学位课共六门为各学科方向研究生均必须研修的课程,专业必修课分专业设置,各4~5门,选修课每生选修2~3门,总学分不低于38学分。1、公共学位课公共学位课是学校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共同开设的课程,为各学科方向研究生必修课程。政治理论课基础英语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60学时216学时54学时54学时54学时54学时3学分6学分3学分3学分3学分3学分2、专业必修课专业必修课根据教育管理方向特点,为全面、系统地介绍本学科方向基础知识,体现专业特色和应用特色,充分反映本学科前沿研究,特开设如下课程:教育管理学教育统计学基础教育改革研究青少年心理学教师教育理论教学论教育哲学40学时40学时40学时40学时40学时40学时40学时3学分3学分3学分3学分3学分3学分3学分3、选修课根据本专业学习要求,选修课设置如下:比较教育管理心理学教育社会学中国教育史课堂教学行为研究教学管理实践专业讲座35学时35学时35学时35学时35学时35学时2学分2学分2学分2学分2学分2学分4、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包括教学实践和科研实践。教学实践可以是教学研讨、教学观摩等。科研实践要求将课程学习、实际工作与科学研究结合起来,要求每位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公开发表1篇以上的学术论文,方可申请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完成以上要求可获2学分。五、教学方式采用寒暑假集中上课,重点、系统地讲授与平时自学相结合办法进行,学生要在每学期开学后填写自习计划表,结合课程学习和教学实际制定自学内容,自学参考书至少要精读两本。自学考核方式为写出读书报告或课程论文,成绩分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等,由任课老师评定。学生只有在参加集中上课学习,完成自学计划,写出读书报告或课程论文,经考查合格后才能参加课程考试,考试合格后方可获得该课程学分。六、学位论文学位论文一般分为收集资料、开题报告、调查或实验、论文写作、中期检查、论文评阅与答辩等几个环节。论文选题应紧密结合中学、中师教学改革与实践,突出应用性,要求起点高、立意新。指导教师要严格把好论文质量关,从严要求。有关论文评阅、论文答辩、学位授予等工作按《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细则》和我校《研究生工作手册》中有关文件执行。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计划表课程类别课程名称学分数学时数每周上课时数任课教师职称考核方法备注一学期二学期三学期四学期五学期六学期学位课程公共课政治理论课3543公共课教师考查分若干讲座进行英语62166公英教师考试教育心理学3543曾欣然教授考试教育学原理3543易连云教授考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3543孙振东副教授考试现代教育技术3543张小真教授考试专业课教育管理学3543王德清教授考试教育统计学3543龚自方教授考试基础教育改革研究3543陈时见教授考试发展心理学3543刘云艳教授考试非学位课程必修课教师教育理论2403兰英副教授考试教学论2543范蔚副教授考试学校德育理论理论3易连云教授考试教育哲学2402崔延强教授考试选修课比较教育2354徐辉副教授考查管理心理学2354冯维副教授考查教育经济学2354张学敏副教授考查中国教育史2354吴洪成教授考查教育社会学2354杨昌勇教授考查教育管理实践专题讲座235考查教学实践2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硕士课程教材、教学参考资料表课程名称教材主要参考资料教育管理学《现代管理学原理》王德清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学校管理学原理》王德清成都科大出版社1993年《学校管理学》肖宗六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教育统计学基础教育改革研究自编教材《当代世界教育改革》徐仲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市场经济与基础教育改革》陈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发展心理学教师教育理论自编讲义教学论《现代教学论》刘克兰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教学论》李秉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教学论问题争鸣研究》张武升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比较教育《比较教育基础》张维平张诗亚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译着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比较教育史》许美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管理心理学教育哲学自编讲义中国教育史《中国教育史》孙培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孟宪承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舒新城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技术学自编教材教育学原理《现代教育学》李承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概念》叶澜《教育原理》孙喜亭《教育原理》陈桂生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刘电芝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教育研究方法》李秉德《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教育社会学自编讲义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硕士培养管理细则为做好我院教育硕士培养管理工作,参照学校有关规定,特制定教育学院教育硕士培养管理细则。一、教育硕士培养领导管理小组主管领导:张诗亚班主任:易连云教学秘书:卜越威二、学籍管理详见《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籍管理暂行规定》三、导师遴选1、学院成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组,具体负责研究生工作,导师组成员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组成,其名单如下:校内导师:张诗亚、易连云、周鸿、陈时见、杨昌勇、王德清等校外导师:待定2、校内导师的遴选条件和办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作风正派,能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身心健康。在本学科方向长期从事学科教学研究,并具有较高水平的该领域研究成果和指导研究生能力的副教授以上职称的现有研究生导师中聘请。经院学术委员会讨论决定,报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定。3、校外导师的遴选条件和办法:校外导师必须是具有高级职称以上的中学、中师或教育管理干部;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管理经验和科研能力;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校外指导教师经学术委员会讨论决定,报校学位委员会认定,由研究生部聘任。4、导师职责:关心学生的思想进步,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指导学生的学习,解答学生问题。指导学生选题并从论文工作的各环节给予具体指导,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科研情况,有针对地吸收学生参与导师课题研究;结合实际工作,指导学生从事一定的科研工作。校外兼职导师除了对学生的原单位期间的自学、资料收集、调查、实验等工作给予指导外,还参加学生的开题报告、论文审阅、论文答辩等工作。四、教学与考试教学方式上主要利用寒假集中上课,重点、系统地讲授与平时自学相结合办法进行,学生要在每期开学后在任课教师和导师的帮助下填写自学计划表,结合课程学习和教学实际制定自学内容,自学参考书至少要精读两本。成绩评定分两个部分,自学以考核方式进行,学生自学后写出读书报告或课程论文。学生只有在参加集中上课学习、完成自学计划、写出读书报告或课程论文后,才能参加课程的考试。考试成绩以百分计,考核成绩占40%,考试成绩占60%,成绩合格方可获得课程学分。严格考试制度,违反者按《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籍管理暂行规定》处理。五、学位论文1、时间安排:学位论文一般分为收集资料、开题报告、调查或实验、论文撰写、中期检查、论文评阅与答辩等几个环节。开题报告安排在第五个假期进行,调查或实验在原单位或西师进行,论文中期检查在第六个假期进行,答辩与学位授予在第四学年上期举行。整个学位论文工作在校总时间不少于3个月。2、论文选题论文选题应紧密结合中学、中师教学改革与实践,在基础理论的指导之下,突出应性,要求起点高,立意深。3、论文指导论文指导采用双导师制,即校内,校外兼职导师各一名,主要工作由校内导师牵头负责,校外兼职导师协助指导。4、论文打印费由学生自己支付。论文答辩、学位授予等工作按我校《研究生工作手则》中有关规定执行。六、管理原则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我院研究生教育的一部分,其培养与管理必须坚持科学、规范的原则。整个工作在院统一领导下由院教育硕士培养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并具体负责教师安排、课程设置、教材、资料、论文指导、论文答辩等各方面工作。

发布者:ws2015

来源:研修班网本页网址:http://yx.china-b.com/yxdt/20090320/1135437_1.html

  声明:我方为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者,本文来自于网络,登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若我方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反馈,我方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研修班网 2003-2022 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0011号
沪ICP备130023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