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实施“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推出聚焦二期课改的862节教学探索课……2006年的上海教师教育可圈可点,然而,更有价值的在于这些举措的背后是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
2006年12月20日下午,华东师大校长俞立中与全国近40所高中校长对话,主题紧扣“未来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2006下半年,华东师大和上海师大几乎同时制定了“全面服务上海基础教育的行动计划”,还围绕提高教师“进口质量”问题相继推出研究生和本科生招生培养模式改革。
近日,记者又从相关部门了解到,上海市教委即将成立教师教育领导小组,教委主任沈晓明将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组长,统领教师教育的发展进程。
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同样高度重视上海基础教育内涵发展,多次强调教师的重要作用。
所有的信息都表明:教师事关重大!
一份规划呈现教师发展的未来蓝图
2006年教师教育发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答案众口一词:出台。这一着力于构筑教师教育新体系、促进自主学习新文化、建立专业发展新制度的引起多方好评,甚至有人认为这是近年来最具含金量和操作性的规划文件之一。
为何会产生这样良好的效果?除去历经半年、六易其稿,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因素外,记者认为,它首先是一个水到渠成的“顺势之作”,与上海教师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密切相关。
“九五”期间,上海在开展大规模师资队伍调查的基础上,针对60%的中小学教师学历不达标的现象,开始了以学历补偿为主要功能的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这就是教师们通常所说的“240”和“540”。这一阶段的用意在于初步构建起教师教育的制度性培训体系。据相关文件规定,普通教师必须接受240个学时的培训,高级教师必须接受不少于540个学时的培训。
“十五”期间,上海在进一步推进学历补偿的基础上,出现了因区而异、丰富多彩的师训模式。至此,上海教师的学历达标任务基本完成,小学、初中、普通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9。6%、99。6%和97。5%,居全国之首,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有利于教师发展的制度环境也逐步生成。
基本告别了学历补偿,又由教学、研究、进修等环节构成了一个教师的基本职业生涯后,教育行政部门渐渐发现以区域为主的培训方式已无法完全满足教师日益增长的各取所需式的“充电”需求。此时,重心下移、以校为本、因需而导的研修方式成为共同的诉求。
与此同时,有人对上海教师教育的这条发展轨迹作过夸张的比喻:“九五”是政府抱在手里严加看管,“十五”是扔在区县领地自助生长。其实,针对不同时期师资队伍的发展状况,采取怎样的方式都是合理的,更何况这两个阶段为上海教师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并为其新一轮的大发展储备了能量。然而,令“掌管”上海师资队伍建设的市教委副主任李骏修操心的是,“千万不要让‘十一五’飘在空中”。出于这样的考虑,应运而生。
制定“十一五”规划,其意义还不仅仅是为了推出四大领域的十四项行动计划,更重要的在于借出台这一契机,推动一场对教师教育认同度的观念大碰撞,在讨论中端正思想,认清未来的发展路径。
2006年暑期全员培训上,随着的征求意见稿分发到与会者手中,李骏修在解读时首次提及了几个重要命题:“校长的最大贡献是带出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学校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场所”——这些听来既是常理又略显陌生的命题给校长们不小的触动。教师成长到底跟校长有什么关系?学校教育该以学生发展为本还是以教师发展为本?投入教师队伍建设虽然效益最大,但流失问题谁来解决?一时间,“教师”“培养”“发展”等关键词成了争议的焦点。
李骏修要的或许就是这样的效果。思想认识的渐趋统一一定是建立在广泛而充分的讨论的基础上,从某种角度看,有矛盾和不同意见是帮助形成共识的重要途径。事实也是如此,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校长们开始认识到,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应该在学校,要鼓励校长把精力放在教师培训方面,并实施相应的措施助推教师成长。有些校长还提出,学校必须将任用教师和培养教师有机结合,使学校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场所,成为学习型的组织。他们建议均衡配置教师培训资源,注重对教师学科知识的培训,教师培训要超越报告式的讲座,以需求为导向。各学校对教师的学养和培训需求要进行调查梳理,激励教师内在的专业发展动力。
有了这样的理念支撑,上海市教委人事部门联合师资培训中心重构一年一度全员大培训的内容体系,形成并“提取”一批与倡导相接近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样板案例:启动仪式上,华东师大和上海师大介绍各自服务上海基础教育的行动计划,浦东新区社发局介绍课堂改进计划和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新尝试,上海实验学校介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经验;结业典礼上,普陀区和青浦区介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区域思路,松江区教育学院介绍培训模式的创新,三所基层学校介绍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特色……一次交流就是一次理念推广,一次推广就迸发了更多的借鉴启示。
以出台为突破口,聚焦教师发展走出了积极稳妥的第一步,两级政府行政部门、高校、培训机构,乃至基层学校的校长和普通教师,都开始不同程度地认识到,教师的肩膀一头承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担着国家的未来,因此至关重要。
发布者:ws2015
来源:研修班网本页网址:http://yx.china-b.com/yxdt/20090222/288024_1.html声明:我方为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者,本文来自于网络,登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若我方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反馈,我方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