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前夕,内地、香港、台湾、澳门三百多位语文教师和专家学者共聚香港,隆重举行第五届两岸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精彩的学术演讲,生动的教学观摩,友好而认真的争论,为港岛的节日凭添了一处景致。
这项由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研究会创立的教学交流活动,自2002年首次在香港举行以来,每年一次,香港、内地、澳门、台湾轮流负责,已成为小学语文界一年一度的盛事。今年再度成为主办者的香港语文教育研究常务委员会主席田北辰先生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语文是各门学科的基础,亦是一门艺术。同一节课不同的老师教,效果可以很不一样。所以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如能多一些交流、分享,就能少走冤枉路。”
由于小学语文重要的基础地位,这一领域一直是专家学者研究的课题。几天中,专家们共举行了6场学术演讲。
“中美儿童语文学习比较研究的实验表明,由于中文和拼音文字的差异,两国小学生阅读理解的发展也呈现出不同。美国儿童的发展曲线先激进后平缓,中国儿童则先蹉跎后上扬。两条曲线呈现明显的剪刀叉,最后则趋于一致。”这是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佟乐泉研究员在专题演讲中发表的成果。他的研究成果受到代表的高度评价,认为这一规律不仅可以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也有利于矫正一些妄自菲薄的人的片面看法。
在语文教材中,有一类课文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对于这类课文的教学,台湾小语会会长赵镜中先生在演讲中认为:“除了学习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素养教育。知识使我们看见生活的世界,素养才能使我们看见那原本看不见的另一个世界,看见那现实背面更贴近生命本质的美、善和真,从而丰富学生的文学经验,使学生成为一个有感受力的读者。”这与内地语文界倡导的“语文课要上得有语文味”如出一辙。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赵先生说:“这种观摩交流形式过去在台湾很少见。台湾老师不愿意上观摩课。去年12月底,我们主办了两岸第四届观摩交流活动,在台湾反响非常大:既然内地、香港、澳门教师都可以这样做,台湾为什么只能各自关起门来教呢?现在,台湾也开始这样做了,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是很明显的。”谈到对内地语文教学的印象,赵先生说:“过去由于彼此疏远,我们不知道内地语文教学有哪些突破,看了才知道不得了!教师的基本功非常扎实,教学非常生动,参与进修的积极性那么高,我们很受震动。”
是香港大学教育学院谢锡金教授的研究课题。这项研究旨在通过比较香港与其他34个国家与地区的学生阅读能力,掌握香港小学生在国际上阅读能力水平,作为学校校本教育和政府制定语文政策的依据。
这项研究把学生的阅读理解分为四个层次。结果显示:大部分香港学生具有较基础的阅读能力,即第一层次“寻找需要的资料”及第二层次“直接推断”,说明能够理解表层意思。可是,他们在需要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时,则表现得不如人意。其中以第三层次“解释篇章及发表意见”,第四层次“仔细阅读、评估内容、语言和文章的要点”成绩最差,显示他们对于比较、推断、应用资料以及评估、评论解释资料等能力的欠缺,需要教师加强指导。
香港在35个被调查的国家与地区中排名第14位,尖子生少。而香港学校的宿舍、课室排名第一。
这项研究的思路对与会的内地学者很有启发。其中阅读能力“四个层次”的提法,在观摩活动中被广泛使用。
观摩课是每次交流活动的重头戏。经过过去四年的切磋交流,四地课堂教学质量均有明显提高。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以及教学发展经历的差异,从观摩课中体现的教学理念也有明显不同。
例如,香港保良局学校陈老师的观摩课,根据林默涵先生的同名作品改编,写的是重庆一个卖艺的女孩为了谋生,扮演成“人头蜘蛛”倒悬在棚子上。看热闹的人们得到了感官的满足,却没人理会女孩的痛苦。在规定一课时完成的时空里,陈老师用了很多时间让学生观察蜘蛛的图片,讨论蜘蛛的外形特征,想象如果加上人头会是什么样,并让大家根据想象画出来。接下来,她组织了四次小组讨论,每次的内容都是根据课文的进展,删除自己设想的“人头蜘蛛”图画里不适当的部分,补充合理的推测。但作家最后发人深省的一笔“我们都是人头蜘蛛”,却比较简单地带过,未像对人头蜘蛛的外形那样,多花精力,用各种途径引导学生做更深入的理解。这种课堂模式在观摩课中有一定的代表性:课堂活跃,形式活泼,学生快乐,但对文本的阅读理解不深入,不把理解文章的主旨当阅读重点。
负责点评的台东大学人文学院林文宝院长重点指出了‘培养学生预设想象能力,要建立在深入思考之上’的问题。但记者在听了其他观摩课并翻阅了一些论文之后,发现这不是个别现象。在如何对待文本的问题上,内地与港、澳、台三地从理论认识到课堂实践确有距离。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先生把这种距离归纳为:内地比较重视语文知识,比较严格地进行诸如朗读、默读、书写等基本功的训练,比较重视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的理解,比较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个体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内地的阅读教学主要是学课文、教课文,教师引导学生解读课文,也找其他读物或多媒体对教材做拓展;而这几年,港澳台三地的教学改革,更多的是在课堂上把课文做由头,灵活进行听、说、读、写、合作学习、思维训练,不在解读课文上多花时间和精力。
那么,香港大学谢锡金教授研究显示的“香港学生对掌握文章主旨等能力不足”的问题是否与此有关?看来,两岸做法的得失优劣,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在这次观摩交流活动中,香港选出的5名上观摩课的教师,课堂用语分别为:3名用粤语,2名用普通话。比起前年在澳门两名选手都用粤语已有进步。香港小语会会长刘筱玲女士认为:香港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是教学用语的问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说:“目前香港1000多所学校中,能用普通话教授中文的约200所,主要困难是缺乏师资。估计全港学校都用普通话教授中文尚需10年,因为从1998年起,普通话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在香港被纳入核心课程。再过10年,这些学生就可以做老师了。刘会长告诉记者:由于粤语在香港一直是强势语言,将普通话作为中文的教学用语是否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在香港有争议。为此,她做了一项课题,实验显示:普通话组对作品在语言的感受力、凭借语感的辩误能力、词汇掌握的准确度以及理解的准确性方面分别比用粤语的对比组高出2到5倍。据悉,目前香港语文教育研究常务委员会,正在推动一项普通话教中文课的行动研究,以便为更多准备用普通话教学的学校提供经验和教训。
澳门化地玛圣母女子学校这次派老师参加了观摩交流活动。该校是澳门少数用普通话教中文的学校之一。校长吕纶修女对记者说:“做为中国人就应该会讲普通话。我不是不喜欢、不尊重粤语,但学会普通话才有利于沟通,这对学生的将来一定有好处。”她还说:“用普通话教中文,对课文的理解会更好,这个效果是明显的。”但她遇到的困难也是缺乏会讲普通话的师资。
2006年12月27日
发布者:ws2015
来源:研修班网本页网址:http://yx.china-b.com/yxdt/20090222/288023_1.html声明:我方为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者,本文来自于网络,登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若我方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反馈,我方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