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龙网
咨询热线: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修班 > 课程研修班

亚洲国际公开大学在职MBA班招生简章

研修班网    yx.china-b.com    发布时间:2015年02月02日    来源:育龙网

亚洲国际公开大学,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计划建设的若干所重点大学之一。建校以来,学校得到了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教育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文理工渗透、产学研结合的新型综合性大学。学校历史悠久,文脉源远流长,校园浓厚的学术氛围,开放型国际化合作办学理念,本校环境优美、师资雄厚,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是国家教育部同意的允许澳门高校在内地专门招收硕士研究生的三所大学之一,其颁授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均得到澳门特区政府的认可,并获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承认和欧盟、英联邦、美国、东南亚各国家地区的广泛认可。

为满足中国大陆地区庞大的市场需求,并让所有经理人都有接受MBA教育的机会,亚洲国际公开大学特在北京举办在职MBA学位课程班:学员不用参加联考、免试入学、95﹪以上的论文答辩通过率,为所有有志于提升管理能力的经理人搭建一条获取权威MBA学位的快捷通道。

一、亚洲国际公开大学在职MBA项目特色1。国际化课程

亚洲国际公开大学的在职MBA项目是根据国际管理联合会标准设置的,课程涵括了工商企业管理的精髓,既代表国际先进管理理论水平,又与中国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有助于中国学生对世界先进管理知识的系统掌握。

2.名校师资联袂

亚洲国际公开大学在职MBA的目标:是把全球最高水平的商业管理的应用与专业指导带给学员,培养在工商管理领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创新管理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课程的所有教授均是经亚洲国际公开大学审核选派的资深教授和着名学者并跨国公司中方高级职业经理人,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通过和富有经验的教授、学者、实战专家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学员可深刻感受并领悟到国际MBA的教学风格和思维模式。

3.学分对接,保护教育投资

以前参加过国内正规院校研究生课程班的学员,只需提供原修读课程结业证和成绩单就可和亚洲国际公开大学在职MBA课程对接,再读相应的课程以补足学分、完成毕业论文答辩后,即可获得亚洲国际公开大学的MBA硕士学位,最大限度地保护学员先前的教育投资。

4.全球校友精英网络

亚洲国际公开大学拥有全球范围内的杰出校友网络,MBA学员大部分来自知名公司的管理阶层,涉及金融证券、管理咨询、市场营销、人力资源、IT电、房地产等诸多领域。同时,教学管理方会根据课程需要,不定期邀请管理专家、企业CEO或政府官员进行丰富多彩的专题讲座。独特的第二课堂以及不定期举办的联谊会,将给学员们提供广泛交流、打造黄金人脉的机会。

二、亚洲国际公开大学在职MBA班招生对象

各企事业单位中高层管理人员。

三、课程设置

全部教学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员入学注册后即开始修读课程,并进行每门课程考核,期间将进行论文写作指导;第二阶段,学员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撰稿;第三阶段,学员在京通过预答辩后赴澳门进行论文答辩,参加毕业学位授予仪式。

四、教学模式

学制:大学专科、本科起点学员,学制24个月;研究生课程班结业学员,学制18个月。

授课方式:在职不脱产学习,每月一个周末授课2天,采取面授、个案研究分析、自学、论文指导、考察相结合。

上课地点:北京·北大资源大厦

五、亚洲国际公开大学在职MBA班申请程序

1、填写申请表,提交本人学历证书、身份证复印件各2份;工作简历,彩色近照6张;

2、申请资料由亚洲国际公开大学指定北京教务管理方初审,亚洲国际公开大学复审,合格后由北京教务管理中心寄发录取通知书;

3、学员在收到录取通知书后,按规定交纳学费,并办理相关手续,注册后发放亚洲国际公开大学学生证。

六、费用

学费全修班35000元/人,续接班25000元/人;教材费1000元/人;中国职业经理人资格证考核鉴定费4000元/人;学员参加论文答辩及赴澳交通食宿费用自理。七、亚洲国际公开大学在职MBA班证书与学位授予

1、学员参加论文答辩通过即可获得亚洲国际公开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2、学员学习期间享受澳门本部在读MBA学生同等资格,获大学正式学生证。学员所获MBA学位证书与校本部完全一样,国际认可;毕业学生档案可在澳门本部查询;毕业学生可在国外大学申请攻读相关专业博士学位。


发布者:ws2015

来源:研修班网本页网址:http://yx.china-b.com/yxdt/20090220/238077_1.html

  声明:我方为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者,本文来自于网络,登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若我方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反馈,我方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研修班网 2003-2022 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0011号
沪ICP备130023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