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日本名古屋大学教育和人类发展研究院副研究科长大谷尚教授、的场正美教授以及坂本将畅博士来上海,与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就两国课例研究开展深入交流。
日本的课例研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美国Stigler教授在第三次国际数学与科学研究中高度赞誉了日本学生的高成得益于日本教师在教学上的成功,而这都与日本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研究活动——授业研究也就是课例研究相关。在美国等国家,授业研究被视为“改变21世纪教师专业发展的强有力途径”而得到推广。
名古屋大学以的场正美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数年来一直致力于课例研究项目,闻名日本。在连续三年的世界课堂学习研究国际年会上,的场教授也一直作为日方代表向全世界介绍本国的研究。他们对在中国大陆开展的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研修一直颇为关注,教授等人安排此次上海之行,是希望就日本正在开展的同类研究中存在的困惑,与中国上海的研究者深入研讨,面对面地交换意见。
3月14日,的场正美教授一行以及上海教科院顾泠沅副院长、教师发展研究中心王洁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鲍建生教授、管理学院刘竑波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数理学院陆新声教授、教科院胡国勇教授、福山外国语学校课程发展部王劲春主任等人在申通信息广场办公室举行了学术交流。
首先,的场正美教授为参会者们播放了NHK的新闻录相,介绍名古屋大学“新型的教师研修方式”,也就是的场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正在做的课例研究。研究者们希望通过这样的研修打破教师一贯以来的孤立状态,在课堂观察中走向团队合作,同时通过寻找课堂证据来证明执教者对学生的互动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录像真实地呈现了日本研究者和教师的现场工作:在课堂上细致分工,运用各种手段翔实记录课堂,有重点地关注某几位学生,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作为讨论和研究的依据。在研究成果方面,教授们提到,经过几年观察,发现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有了大幅度改善,同时参与项目的教师人数也倍增。然而,他们也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在讨论中,教师们往往脱离所观察的现场的学生表现,凭借已有经验提取先前的印象;大家对课后讨论的主题也不甚明确;对于研究的最后,学生的成绩是否提高,目前尚未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此外,的场教授提到今后他们的重要课题是:期望将此做法推广到更多的学校中去,在实践中论证其效果。
随后,顾泠沅教授代表上海专家向日本客人做了题为的展示,顾教授开篇呈现自己三个基本观点:1)迄今为止的课堂,大多以学科教学为载体,“去学科”的课堂改进至少是一种缺失,不了解、曲解学科本意的改进甚至是一种危险。2)在课堂里,学与教是整体不能割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按照“以学论教”的思路,课堂评议实可简化为如下的准则:学生该听的听了没有?该做的做了没有?该想的想了没有?该说的说了没有?3)哪些是学生该听、该做、该想、该说的内容,教师应是明白人,这成了课堂改进的瓶颈和关键,于是“教师学习事关重大”。接着,顾泠沅教授分别从课堂分析角度的专家知能、行动学习的文化渊源与范式革新、学科教学的缺失与教学浅薄、课堂技术分析与整体研究问题、专业支持力量匮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进步迟缓六个方面做了介绍,其中还重点解读了教师行动学习的三种中国传统文化:习得文化、反思文化以及知行合一。
在接下来的自由交流中,双方就所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了探讨,包括日本的课例研究中教师是如何参与的,此类研究在日本所占的比例,日本教师日常的课例研究与这种精致化的课例研究的关系,日本教师改革的动力等等。在谈到精致化研究与日常课例研究关系问题上,顾泠沅教授认为对教学真正起作用的恐怕是后者,而其实研究或者实验本身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有研究者参与的课堂与一般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表现会很不一样。因此对于研究者来说,有时宁可牺牲“实验的准确性”,而换来“教师的可操作性”。在谈到研究与推广问题上,顾教授认为作为研究是精细的,作为推广就应该是俭约的。
双方的交流折射出两国研究很不一样的研究取向。日本研究者更多的关注学生课堂中的表现,在全息的课堂数据把握基础上去发现和研究问题。而中国的研究者更强调教学的学科本原、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有重点有预设地去深入观察和研究课堂。
3月17日下午,的场正美教授等人参观了福山外国语学校花园校区,并观摩了一堂四年级的数学课,此外还与福山各学科教研组长进行了交流。
发布者:ws2015
来源:研修班网本页网址:http://yx.china-b.com/yxdt/20090218/192912_1.html声明:我方为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者,本文来自于网络,登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若我方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反馈,我方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