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北京大学隆重庆祝两个生日:一个是110周年的自然生日,另一个则是10岁的新生日1998年5月4日,北大百岁校庆之际,国家启动旨在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的985工程。
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说,这10年是北大5个至关重要的时期之一,其他4个分别是蔡元培先生掌校时期、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时期、西南联大时期及1952年院系调整时期。
今天,北大师生与来自海内外的嘉宾和校友们一起,回顾这10年走过的道路,思考在中国如何建设一流大学。10年间,北大无论是在985工程一期规划还是二期规划中,核心始终不变:建设一支世界一流的教师队伍。
我不担心香港高校抢生源,但没有一流老师我很着急
近几年,香港高校纷纷进入内地招生,搅动了国内高校维系多年的生态格局。
2006年,原考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北京高考文、理状元何旋和杨蕙心,最终投向了香港科大的怀抱。当年,8所香港高校在内地计划招生约1300人,而全国报名人数突破了3万。
面对冲击,许智宏校长在接受采访时平静地表示,中国每年有1000多万高中毕业生,北大每年招3000人,这样庞大的学生群体中终究可以选择出足够优秀的人才。我不担心香港高校抢生源,但没有一流老师我很着急。他说。
实际上,许智宏对此的担心从1999年任北大校长之初就开始了。
这年的11月,校长许智宏到北大报到,他惊讶地发现:尽管自己毕业34年了,老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环境与60年代相比,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更让这位校长担忧的是:尽管北大多年来一直稳坐国内一流名校交椅,但在当时,校内人才队伍建设并不容乐观:近亲繁殖现象严重、青年教师基本功不够扎实、科研活力不够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上世纪90年代,北大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一流人才出国,二流人才进企业,三流人才进高校。北京大学人事部部长周岳明还记得:1996年,北大人事部给了电子系8个指标招老师,结果广告打出去好几个月,报名时只来了6个,最后留下4个。
大学乃大师之学,无大师则无大学,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运行的主体是高素质的师资、一流的人才。在许智宏校长看来,要把北大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关键在于人,在于有一支学术水平高的教师队伍。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师的待遇问题,难以吸引和留住一流的教师。就是在1999年,国家提出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也就是985工程,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包括给北大清华连续3年共投资18亿元,支持北大清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有了钱,北大人感到了从没有过的好日子,各院系科研和建设经费大幅增加。在许智宏就任校长之前的两个月,1999年9月,北大启动岗位聘用制,教师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拉开了17倍,最高岗位津贴一年有5万元。经济杠杆一启动,第二个月,应聘者就蜂拥而至。1999年10月,电子系来了16个应聘者。到2000年10月,达到32个。
竞争更激烈的是化学院,连着几年,院里只有5到8个进人指标,结果报名的高达100多人,因而门槛一年比一年高,材料一个比一个厚。海归派、两栖人回流高校的现象与日俱增,2000年以来,学校聘任了854名博士任教,其中留学回国的占39。9%。
教师待遇问题解决了,另一个更难解决的问题教师的流动问题,就是通常所说的人事制度问题,摆在了校领导面前。
不改革,北大就会失去机会
1999~2001年,北大赶上一个退休高峰:许多文革前毕业的老教师陆续退休,腾出了一大批高级职称岗位,为打破旧秩序,建立新的人事机制提供了机会。
改还是不改?难题摆在北大校领导面前。
如果不改革,北京大学在5年内不会有大问题。凭借原有的基础,我相信北大的许多学科在国内依然会是一流的。问题是5年后会怎样?10年后又会怎样?在许智宏看来,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催促下,北大等不及了!我们必须利用这个机会建立一个良好的人事机制,使教师队伍活起来,走上一个比较新的轨道。
北大党委书记闵维方也发表了同样的意见:改革是要付出成本的,我坚信,改革的收益会大于成本,我们有勇气支付必要的成本。
2003年夏,一场波及全国的大学堂震荡拉开了帷幕。
这年5月中旬,北大很多老师打开自己的电子邮箱,都会看见一封标题为的来信。来信要求老师们赶紧提意见,由系里将意见汇总给学校。
这份让老师们感到来得有些突然的改革方案,其实此前已经过学校管理层内部5个月的研究讨论,先后九易其稿,提出了一揽子新的教师人事管理体制改革措施。改革方案推出后,迅速在校园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方案所涉及的六大项内容,几乎每一项都受到了激烈的批评,也都得到了强有力的辩护。
富有改革精神的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得知北大改革的消息后,颇为振奋。北大真勇敢!他说,大学进行人事制度改革是必经之路。如果不改革,中国高校没有希望成为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
2004年4月,酝酿近一年的北大人事改革终于迈出实质性的一步。北大拿出95个教授岗位面向海内外招聘,这是首次成批对外公开招聘教授。
来自北大官方的统计显示,2004年以来,北大公开招聘的55名教授中,包括3名院士、18名长江学者和23名文科教授,都是各领域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师资人事制度改革使新聘教授的学术水平逐年提高。2004~2007年,新聘教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从81。4%上升到94。2%,平均教学任务从98。6学时上升为114。9学时,平均发表论文数从16。4篇上升到20。7篇,科研论文水平逐年提高。
北大最为高兴的是,目前,北大教师队伍新老交替已基本完成,中青年教师成为本科教学的主力。北大对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的5年中,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其中对教师的满意度一直保持在90%以上。
建设一流大学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
建设一流大学决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lsquo;运动rsquo;,任何形式主义的做法,都只能给大学带来伤害,甚至动摇大学精神的基础,必须依靠全体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的力量,坚定信念、脚踏实地、聚精会神、埋头苦干。许智宏校长说。
在人事制度改革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之后,北大沉默了很长时间。从各个方面来说,都有压力。许智宏坦然承认,但他也很坚持,北大建校110年来,不管遇到多大困难,一流大学的理想从未动摇过,一流大学的努力从未停止过。
沉默背后,是各种各样的人才工程的出台与实施:学术带头人的启动和配套计划、着眼于引进青年学者的优秀才引进计划、吸引国际学者的海外学者讲学计划。此外,学校还大力鼓励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对他们进行脱产培训,同时在一些院系实施了副教授担任博士生导师的制度,拓展了青年教师的学术发展空间,也使他们承担了更大的责任。
同时,北大的本科教育改革吸引了教师的热情参与。他们积极参与元培计划、通选课设置、模块化课程等改革方案的研究和讨论,着力使课程的讲授能适应不同背景学生的需要。一些学院的教师经过充分研究,建议学校设立模块化基础课程体系。目前,该课程体系已成为学校多样化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在教师的努力下,北大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才得以开拓和创新,不断前进。
到明年,许智宏校长就要结束两届任期,把北大建成一流大学的目标交给下一任校长去继续完成了。这9年,基本贯穿了985工程建设的全部过程。9年不可能建成一所一流大学,但许智宏希望这9年能为后来人搭建一个一流大学的基本框架:形成老中青教师队伍结构,为下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个学校的软环境,学术、文化氛围,大学的精神能不能很好地传承和发扬,实际上对优秀教师的吸引和培养都是至关重要的。许智宏表示,一个大师的成长要在一个很肥沃的土地上,创建一流大学也不是今天提出,明天就能达到的。我们不能太急功近利、太短视了。中国青年报
发布者:ws2015
来源:研修班网本页网址:http://yx.china-b.com/gx/yxwk/471.html声明:我方为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者,本文来自于网络,登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若我方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反馈,我方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