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直都是国,家长们无时无刻不在盘算如何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但随着近十年扩招,特别是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普通民众心中,不仅大学生不再稀罕,甚至硕士、博士也不再被当做天骄了。
2004年12月,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建院20周年庆典上透露,1999年高校连续扩招以来,研究生教育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招生规模年递增的速度是平均26。9%。1998年,研究生招生规模是7.2万人,而2003年是26。89万人,2004年全国博士研究生计划招生总规模53096人,比上一年增长7.9%,200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273117人,比上一年增长25。4%,招生总规模为32。6万多人。
在今年4月29日举行的首届全国地方大学发展上,国务院学位办公室主任杨玉良透露,我国2007年培养的博士人数已经突破5万人,今年继续上升,已经超越美国,目前我国已经成为最大的博士授予权国家。
从普及高等教育的角度来说,扩招是一件惠及全国的大好事,谁不希望提高国人普遍的受教育程度呢?居于高等教育塔尖、代表着一个国家最高教育水平的博士数量跃居世界首位,也是好事。但是数量毕竟不等于质量。早在几年前,就有人担心扩招可能会使研究生成了注水肉。
事实证明这种担忧并非杞人忧天。2006年7月,教育部发布:56。9%的硕士生导师和47。8%的博士生导师认为研究生质量在下降。
有人说扩招把一些庸才扩进了研究生队伍,所以研究生质量难免下降。但是严师不足,也是高徒不多的一个不可忽视因素。硕士研究生数量大跃进式增长,导致我国高校学生和导师的比率严重失衡。
有报道指出,一些学校热门专业的导师一人带二三十个研究生根本不足为奇,有的导师甚至一届就带十几个,一对一的研究教学模式根本无法实现。
2004年11月,一篇名为的文章,揭露了部分导师和研究生关系的疏远和陌生,导师在答辩会上竟然尴尬地叫不出自己学生的名字。
这样的教学模式不要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就连完成最基本的教学培养计划都十分困难。有业内专家呼吁,研究生不能再扩招了,应该把重点放在师资建设上。
有评论指出,一些学校把建立和增加硕士点、博士点当成主要政绩目标,对学生的能力评估放水,给学生普开升学之路,也是研究生质量下降的一个制度性因素。
曾经报道,2005年全国各高校申报增设2700多个二级学科的博士点,而当时全国共有博士点1900多个,一年的申报量达到已有数量的1.4倍。
国务院学位办公室主任杨玉良透露,中国大陆获准授予学士学历的大学有700多所,美国有1000多所,但中国大陆拥有博士学历授予权的大学已经超过310所,美国只有253所。我们比美国还要多出近60所。利益化的大学评价体系不仅滋生大学急功近利的心态,也重创了大学的精神气质。
今年5月3日,新加坡透露,以2004年估算,大陆每4.2个硕士能出一个博士,但美国每10个硕士才能出一个博士。
博士作为各学科领域专业化程度最高的精英人群,是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核心和主体。博士教育的去精英化,也直接影响了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国际竞争力。
今年4月29日,中国科协发布我国第一部。报告的数据显示,到2005年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4246万人,比美国的4200万人略多,仅次于欧盟5400万人的科技人力资源数量。如果只计算单一国家,中国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也已经居世界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人力资源大国。
然而,报告同时指出,尽管我国科技人力资源较为丰富,但我国科技人才的质量和水平还不是很高,在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中,可以被称为科技工作者的只占61%左右,有近40%的科技人才荒废了,并没有从事与科技有关的工作。
我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丰富的拥有真正竞争力的人才作为坚实后盾。而扩招泛滥导致的教资配置不足、研究生水平下降等问题,严重制约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2007年8月,针对扩招泛滥的现状,当初成功谏言高校扩招的汤敏指出,现状与其当时的提议有距离:他建议3年扩一倍,结果变成6年扩了5倍多;他主张好学校多扩、差学校少扩的建议,也没有得到实现。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国内研究生教育水平不佳,高技术领域顶尖科技人才的外流现象日益加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
据2004年的数据显示,截至2003年年底,在中国出生而移居美国的人数多达294800人,其中具有学士学位的100700人,有硕士学位的115500人,有博士学位的62500人。中国累计出国留学人员已经超过53万人,而学成回国留学人员只有12万人,只占累计出国留学人员的22。4%,1998年以来,每年学成回国留学人员比例还在逐步降低,从1998年的41。9%下降到2003年的17。2%。
2006年,在上海举办的科学人才观理论与实践上,上海社科院研究员瞿世镜意味深长地说,1978年至2005年,中国大陆出国留学共93万人,回国23万人,回归率为24。73%。而据国际研究数据表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2/3留学生归国效劳,1/3留学生在国外工作学习,使回归率与滞留率保持2∶1的最佳回归比数。但我国的情况却是1∶3。今年4月30日,报道说,自1985年以来,清华大学涉及高科技专业的毕业生80%去了美国,北京大学这一比例为76%。
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是完善我国创新体系的重要一环。科技人才作为实施创新行为的主体,是实现国家创新体系良好运转的智力保障。
而培养创新人才,选拔和评价也是关键一环。2007年两会上,针对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认为,要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就必须改革现行高校招生和考试制度。他建议给高校更大招生自主权,允许大学在招生时采用个人申请、学校审查学生平时统考成绩和能力的形式,来决定是否录取;而在研究生招生中,则要给予教授更大的权限,充分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严亮
发布者:ws2015
来源:研修班网本页网址:http://yx.china-b.com/cwqj/yxzx/505.html声明:我方为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者,本文来自于网络,登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若我方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反馈,我方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